哈工大全媒体(马晓雪/文)连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电子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聚焦2023年全国两会哈工大代表委员履职尽责、建言献策。全国人大代表、校长韩杰才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副校长范峰,全国政协委员、航天学院院长吴立刚,全国政协委员、体育部研究员张虹4位首次参加全国两会的哈工大代表委员结合实际畅谈心声。另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中还有51位哈工大校友。其中,全国人大代表32人、全国政协委员19人。
参加全国两会的哈工大代表委员(左起依次为吴立刚、张虹、韩杰才、范峰)
人民日报“两会特刊”以《新的春天·新的征程·新的出发》为题,刊登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韩杰才等4位代表委员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体会。
韩杰才代表——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代表说。
韩杰才代表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统筹谋划和一体部署,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系统观念,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中精准定位,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在锻造科技第一生产力中,培育人才第一资源,不断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重要路径。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两会特刊、新华社客户端黑龙江频道分别以《数读政府工作报告|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就业形势持续保持稳定》和《黑龙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教活力持续释放》为题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韩杰才。
数读政府工作报告|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 就业形势持续保持稳定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说,面向未来,高校要主动作为、千方百计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以创新举措推动各项就业优先政策落实落细。要推进校企共建,并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最艰苦吃劲的地方锻炼成才、建功立业。
黑龙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科教活力持续释放
“过去一年,在哈工大,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天宫、北斗、C919等国家重大工程,我国东北地区首个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进入试运行阶段,东北高校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正式揭牌,获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2项,69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其中21人入选海外优青,入选人数全国排名提升13位,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说,得益于黑龙江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哈工大发展动能持续释放。
黑龙江省拥有哈工大等一批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教资源、人才资源丰富。在创新平台建设上,黑龙江省布局不断优化。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并启动全面建设。智慧农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已正式获批。机器人技术与系统、材料结构精密焊接与连接等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重组。智能农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获科技部正式批复,哈尔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全省新备案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5家。
在创新能力建设上,黑龙江省原创性、引领性研究加快推进。重点产业攻关加快实施,制定实施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科技攻关三年行动计划。围绕8个重点领域支持167个团队,试行“赛马制”技术攻关,重点领域专项支持127个项目。38个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成功揭榜。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取得可喜进展,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3项,预计新增收入32亿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个、产业技术研究中心84家。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63.5亿元,同比增长31.4%。持续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605家,同比增长31.67%。
在创新生态建设上,黑龙江省着力构建创新体系,优化创新政策,激发创新活力。《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出台,形成了科技政策体系和100条具体支持举措,围绕人才招聘等下放取消行政审批权50余项,畅通自主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渠道,开展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为高层次人才量身定制专属服务,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更加浓厚,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持续激发。
黑龙江省实施“龙江人才振兴60条”,从培养、用好、引进、集聚、激活、保障人才等方面提档升级,投入力度空前。哈工大有444人被认定为省首批高层次人才,对筑牢东北人才高地、稳定引进一批高端人才产生重要作用。2022年惠及的高层次人才数量是2021年的3.2倍,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数量是前6年总和的4.4倍,全省高层次人才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介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发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有效支撑了神舟、嫦娥、天宫、北斗等国家重大工程。科技领域创新动力从何而来?韩杰才认为,要瞄准发展全局急需、国家安全急需、产业前沿急需,推进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在今年两会上,韩杰才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问题,带来以下建议:
一是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强化产学研用的紧密融合,设立双导师制。要在生产一线来培养人才,这样人才可以跟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同频共振、密切结合。
二是人才资源关键在有效利用。建议加强人才的流动,比如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发达地区的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实岗锻炼,鼓励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到发达地区进行访学交流。
光明日报《两会特刊》“两会专访”栏目刊发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韩杰才的专访文章《助力整体科技水平加速提升》。
助力整体科技水平加速提升
——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代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聚焦国际国内大势,就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进一步部署安排,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将更加凸显。”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瞄准发展全局急需、国家安全急需、产业前沿急需,把握大势、抢占先机、追求卓越,推进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勇做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尖兵”。
“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要想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尤为重要。”韩杰才代表指出,新型***制是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独特优势和自信之源,也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下高效协同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重要法宝。一流大学要在新型***制下构建的创新联合体中把准自身角色定位,身先士卒投身和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我国整体科技水平加速提升,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进行战略性转变。
韩杰才代表表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流大学关键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抓好重大原始创新。要发挥好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加强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二是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敢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坐稳冷板凳,以“大师+团队”模式集聚一大批跨学科、跨领域、跨产业的科研“大兵团”,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三是抓好自主体系建设。一流大学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战略主动,加速构建新型***制下的一流大学科研组织体系,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助力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韩杰才代表说,一流大学要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加强高质量教育教学资源供给,协同各方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激励青年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大舞台”上,把自由全面发展的“个性”需求统一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共性”需求上来,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坚定不移走好杰出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韩杰才代表介绍,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纵深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内部治理四项重点领域改革,瞄准“国之重器”打造和“杰出人才”培养,持续突破,已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神舟、嫦娥、天宫、北斗等国家重大工程,10年累计有9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独立完成成果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牵头建设的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国家大科学工程“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进入试运行阶段;由院士担任班主任的特色班培育模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全国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相继揭牌运行;“1+1+X”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各项举措有序落地……全校上下正勇担中国航天第一校“尖兵”重任,奋力以新时代新征程卓越业绩,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功立业。
科技日报“两会特刊”“代表委员建言”栏目以《谋划创新资源统筹布局》为题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韩杰才代表。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核心在人才。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我国正在全面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梯次推进“3+N”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我建议,深刻把握大国创新资源统筹布局的重要规律,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头雁”之外,聚焦在技术或创新领域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但尚未成为领先技术中心的区域,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以大战略纵深实现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整体提升。
我建议,尽早谋划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平衡布局,进一步加大东北地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力度、人才政策倾斜支持力度和东北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交流力度,支持东北打造更多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高端创新平台,充分释放其科技资源富集优势和创新潜能,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
中国电子报“两会专访”以《瞄准科研链条“起始端”把基础研究“冷板凳”坐热》为题,对全国人大代表、校长韩杰才进行了专访。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
瞄准科研链条“起始端” 把基础研究“冷板凳”坐热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当前,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任在肩。应当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在国家统筹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中找准角色定位、发挥特色优势,进一步明确“主力军”作用发挥的行动路径,以过硬担当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韩杰才告诉记者,多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刻把握国家重大急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科研链条“起始端”系统谋划、破立并举,以重大工程实践为基本依托,以基础学科建设为源头活水,以人才多元评价为重要保障的基础研究布局,持续贯通从基础研究到重器打造链条,为发挥好航天第一校“尖兵”作用持续夯基垒台、积厚成势。
比如,学校鼓励支持自由探索,重点面向40岁以下青年教师实施“0-1原创探索计划”,前瞻布局引领未来的主要学科领域方向;优化队伍组织模式,围绕业绩突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布局建设青年科学家工作室,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和充分的自主权;增强重大科研平台支撑,围绕航天等领域基础前沿问题,从“十二五”就开始谋划建设的我国航天领域首个、东北地区首个国家大科学工程已进入试运行阶段,为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在很多年轻人很容易把引用字数多、出文章快的热点问题当作基础研究问题,但两者并不一致。研究和攻关搞突击,实际上相应的基础研究还没突破,出来的结果只能是照葫芦画瓢。”在韩杰才看来,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更需不断改革创新,为国家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要强问题牵引。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始终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把需求和基础研究结合起来,同时认识清楚什么是基础研究,什么才是基础研究的真问题。要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着力完善从重大工程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的工作机制,全面加强从源头和底层把握科学机理、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能力。
二是要强攻关定力。基础研究成果的取得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坐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冷板凳”。要弘扬哈工大人敢于斗争、“十年磨一剑”的优良传统,引领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持之以恒坐稳“冷板凳”、心无旁骛打好“持久战”,一门心思、一鼓作气将攻坚克难进行到底。
三是要强条件支撑。升级实施“0-1原创探索计划”,加大原创前沿探索基金支持力度,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建强以大科学工程为代表的重大基础科研平台,全方位发力把“冷板凳”坐热。
3月7日,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黑龙江代表团召开小组会议,审议立法法修正草案,代表团团长许勤、副团长梁惠玲等参加审议。校长韩杰才代表发言,黑龙江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
韩杰才代表说,立法法修正草案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体现了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重要要求,进一步健全了立法体制机制,规范了立法活动,为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撑。
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聚焦2023年全国两会开幕,分别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校长韩杰才,全国政协委员、副校长范峰和全国政协委员、体育部研究员张虹。
全国人大代表 韩杰才:加强人才建设一直摆在我们国家建设发展的核心位置,黑龙江省为了吸引和稳定一大批卓越人才,也出台了“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后续还是要紧紧围绕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加强锻造创新第一动力的过程中,加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发挥龙江科教实力较强的优势,作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 范峰:在现场聆听报告感觉心潮澎湃,特别是谈到过去五年当中我们取得成就为中华民族进入新的征程,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感到无比的振奋。
全国政协委员 张虹:希望从后冬奥时代和体教融合上提出我自己的一些意见,我也希望能把从国际体育组织看到学到的和中国体育相融合,推动大众参与冰雪运动,普及奥林匹克知识。
中国电子报“两会专题”聚焦工信领域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政协委员、副校长范峰畅谈了感受和心声。
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范峰: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内心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兴奋。报告重点谈到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发挥好高校的作用,要推进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这给我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决心。回到学校后,我们要落实好大会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好,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可靠人才支撑,同时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哈工大人新百年的新贡献。
在黑龙江日报2023全国两会专版“奋进新征程 共创新伟业”报道中,全国政协委员、副校长范峰就“培养坚定的龙江建设‘脊梁’”提出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范峰:以“开学第一课”为契机,通过讲好红色故事、学习党史、重温校史等,引导青少年在学习历史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精选校园红色建筑、历史地标、典型人物等创新开发校园红色见学线路,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榜样意识,引领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点亮“航天梦” 奋进新未来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吴立刚在工作中创新多种形式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知识、培养航天人才,激励更多青年人才接力航天强国建设的梦想之路。
吴立刚主要从事智能控制与系统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多项省级(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还曾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已培养出20余名博士和40余名硕士,多名学生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吴立刚深感责任重大,他将为中国航天领域校企产教融合以及人才培育方面建言献策。
吴立刚认为,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高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机制,进而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使之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电子报“两会专访”以《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要找准关键突破点》为题,对全国政协委员、航天学院院长吴立刚进行了专访。
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要找准关键突破点
如何扎实有效地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有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院长、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员会副主委吴立刚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提升我国重点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核心是要找准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突破点。”
当前,我国已经拥有更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在多个行业形成了规模庞大、技术领先的生产实力。在吴立刚看来,“锻长板”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立足于具有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技术领域,进一步锻长长板;另一方面则是利用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依托科技攻关等多元综合手段,将短板锻造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长板。
谈及如何进一步锻造长板,吴立刚对记者表示,这需要进一步发挥新型***制的优势,纵向贯通学研产、横向实现大交叉,形成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纵横交织”的创新联合体,攻克关键技术,构建掌握产业链头部的、自主可控的、具有技术势差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具体来说,一是重点提升通信设备、工程机械等领域核心竞争力,真正打造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长板’;二是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三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加大‘首台套’‘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力度,为新产品产业化提供前期市场支持,通过庞大的市场规模效应促进制造产业发展,不断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吴立刚表示。
推动基础研究对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而言至关重要。“提升我国重点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核心是要找准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突破点。”吴立刚对记者说,基础研究就是从源头和底层来解决关键技术突破,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要看到的是,基础研究往往具有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业界仍要久久为功。
对此,吴立刚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要完善基础研究评价激励机制。要健全以学术贡献和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人才评价体系。
“基础研究的范式包括自由探索型和目标导向型。对自由探索型,要建立长周期评价和国际同行评价,重点评价成果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对目标导向型,要建立最终用户评价,重点评价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效能和应用价值。”吴立刚说,还要建立健全容错机制,营造良好的基础科研创新生态环境,引导科技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大胆探索、挑战未知,坐住坐稳“冷板凳”。
二是要加快培养基础研究高水平人才。吴立刚认为,要充分发挥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和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大力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基础研究高水平人才。同时还要把科普工作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三是要完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
“政府牵头统筹各级各类科技计划支持基础研究的资助政策和管理机制,合理配置竞争性资助资源。”吴立刚建议,政府对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给予稳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应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科技型企业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出资与政府联合设立基础科研计划。
四是要加强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拓展和深化中外合作研究,聚焦基础研究关键领域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作用。同时出台支持措施,鼓励基础研究人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在国际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
新华社两会报道聚焦为国际体育组织输送人才积极承办国际赛事,对全国政协委员、体育部研究员张虹进行了采访。
张虹结合自己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员的切身经历,在提案中建议,进一步推进体教融合尤其是高校体教融合,开展校园体育赛事,在高校增设奥林匹克文化、体育管理、体育经济、体育法等体育文化类课程,向青年传授运动知识、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培养体育人才,增加体育就业岗位。
“从近几年看,体育是一个新的机会,一个新的教育方向。”张虹说,“无论从运动员培养,还是青少年培养的角度,如果我们在学校开展更多这样的课程,就会给学生一些带领,引导他们成为未来的体育人。”
同时,她建议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向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等机构选派、推荐委员和工作人员等,建立健全高水平教练员、裁判员以及媒体、体育经纪、电视转播、国际体育产业等领域人员的培养选送体系,为积极推进体育外交、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人才支持。
此外,张虹表示,近年来我国先后举办了南京青奥会、武汉军运会、北京冬奥会等国际赛事,还有许多城市成功承办国际单项体育赛事,带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推动旅游等产业发展,助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她认为应重视国际赛事的影响力,发挥国际赛事带动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应。
鉴于目前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具备举办国际比赛的条件,她建议,加大国际体育赛事申办力度,完善申办流程,通过承办国际体育赛事,促进当地体育文化发展,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黑龙江日报“三八”国际妇女节当日刊发了对全国政协委员、体育部研究员张虹的采访,题为“做北京冬奥精神传播者”。
张虹委员:做北京冬奥精神传播者
曾经,我作为一名运动员登上冬奥会的最高领奖台,这离不开国家的培养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如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我将切实履行国家和人民赋予我的责任,把运动生涯中以及参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工作中的点滴感悟,汇聚提炼为提案,积极为体育强国建设和家乡黑龙江的体育强省建设建言献策,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成为北京冬奥精神的传播者,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让全国和全世界更加认识和了解我的家乡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