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使命——访哈工大新任副校长邓宗全教授

发布时间:2015-08-06浏览次数:1804来源:

        时间:2004年10月27日下午

        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礼堂

        内容:哈工大教工民主推荐校级领导干部

        “我选举邓宗全。主要理由是:他顾全大局,在多年的中层领导岗位上和人大、民主党派等社会兼职工作中,淡泊名利,工作务实,决策果断,群众威信高;在抗非典隔离室、登月车(应为月球车)等科研工作中,表现出有很强的科研攻关能力和组织才能”。

        这是一位在哈工大学习工作了30多年的一位博士生导师在选举推荐表上吐露出的民意,很有代表性。

        众望所归。2004年12月底,当了5年副院长、7年院长的邓宗全教授,走马上任哈工大副校长,开始了新一次岗位角色的转换。屈指算来,这是哈工大历史上第一位民主党派身份的校级领导干部,他的上任也标志着哈工大统一战线和领导班子建设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

        邓宗全,民进黑龙江省委副主委,省人大常委,原哈工大机电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哈工大副校长,主要从事机器人技术、机械设计及月球探测车关键技术的研究。曾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计划项目等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航天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省优秀教学奖……

        我第二次采访他时曾跟他要一个简历(包括主要成就)。他边接电话边递给我一张白纸:1978年考入哈工大机电专业,1985年硕士毕业留校当老师,19 96 年晋升为教授,1999 年评为博士生导师。27年的哈工大学习与工作,淡淡几笔,不到一页,简单的不能在简单,而上面那段学术成就是我从网上搜到的。

国难当头:紧急研制抗“非典”微型隔离室

        2003年春,乍暖还寒,一种被称为SARS的罕见病毒在我国蔓延,中国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5月下旬,我和民进黑龙江省委的几名同志赶到邓宗全办公室。带领课题组成员连续奋战了20多天,熬红双眼、沙哑嗓音的邓宗全接受了我们的第一次采访。

        2003年4月20日,当国务院新闻办正式公布我国“非典”病毒疫情后的当晚,邓宗全便组织课题组成员连夜就我国“非典” 疫情的控制问题进行讨论。他提出:“为抗击‘非典’,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的医疗工作者,我们工科院校的科技工作者面对当前的‘非典’疫情不能等待,要发挥工科院校科技工作着的优势,在国难当头时尽我们科技工作者应尽的义务,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想方设法解决目前我国的重大社会问题。”同时,他们连夜进行了“微型非典隔离监护室”方案论证。

        他们连续奋战天6天,样机问世。5月1日和5月13日,“微型非典隔离监护室”通过国家科技部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论证,被认为“该隔离监护室对于疫情初发阶段,病员较少时有重要意义,可防治医院内部感染,对一线医护人员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疫情高发时,哈工大已向北京、温州、长春和哈尔滨等地医疗单位捐赠30台。

        那些日子,为减少医患人员的感染,他们心急如焚;那些日子,为承担一份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他们发挥工科院校优势,急国家之所急;那些日子,他们夜以继日,舍小家为国家,摸爬滚打在实验室;那些日子,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把隔离室送往重患传染治疗区亲自安装和调试……

        疫情后期,一些新闻单位要前来采访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们的职责就是科学研究工作。我觉得,对搞科技工作的人来说,这种事是很平常的事,是正常的科研活动。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当看到国家公布的‘非典’疫情表中有那么多的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治疗时染上‘非典’病毒,甚至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起来,我们深感痛心与不安。国家培养我们这么多年,我们必须担负起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为社会尽我们科技工作者应尽的一份义务。”

超前战略:“国际空展”月球车闪亮登场

        2003年12月,中央电视台、北京晨报等许多媒体纷纷报道了哈工大研制登月车(应为月球车)的消息。香港文汇报报道说,“在日前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国际空间技术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展览会”上,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邓宗全教授主持研制的3台月球车成了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展品。”

        探索自然、探究宇宙的秘密,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与不断的追求。我国古代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更使我们的民族渴望能早一天能插上翅膀,飞向月球。而梦想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研究的超前战略和和科研人员艰苦的攻关。

        早在1999年,邓宗全就开始负责月球车研究,可以说是我国从事该项目研究的拓荒者之一。他一直认为:“科研工作者要有远见,要抓住国家急需的东西,这样才能抓住机遇。”2003年,当邓宗全主持研制的3台月球车在“国际空展”闪亮登场时,已经向世人昭示,当初选定月球车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无疑具有“战略眼光”,他抢占了先机。目前,他已作为国家探月工程专家组成员参与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规划工作。

        为适应不同的月面环境,他带领课题组在5年时间里,前后共研制出了4辆月球车原理样机,其中一款“六轮摇臂转向架式”是仿制由美国“阿波罗”飞船带上月球的“索杰娜”型月球车制成的。这款月球车,在平稳性、抗颠覆能力和越障能力方面都有上佳表现。邓宗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月球车是整个探月工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东西,是一个亮点,颇有‘明星派头’”。

        2005年4月15日,多家媒体相继报道:2012年,中国月球探测“嫦娥工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将在月球上的某个月海登陆。 1970年11月17日,当人类航天史上第一辆月球车搭载前苏联“月球”17号探测器登上月球后,人类的期望值被极大调动。但此前的30多年里,把月球车送上月球的只有前苏联和美国。而在中国,这是第一次,所有的难题都必须自己一个个去突破,无限风光在险峰。

        2012年,谁会是中国月球探测“嫦娥工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在梦幻似的月球上的某个月海登陆?似乎从一开始,哈工大就表现出了志在必得的信心,地方媒体甚至把“哈工大机器人上月球”评为“2003年哈尔滨人最期待的十件大事”之一。

        面对“每家都有绝活”的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中国月球车的竞争,邓宗全说:“我有信心哈工大是(航天部门)优先考虑的对象。”对邓宗全和他的课题组来说,实验室里自由探讨的时期已经过去。眼下要做的,就是尽快把他们最初在实验室里的构想与“嫦娥工程”提出的科学目标完美结合起来。这也是中国月球车竞争者的共识。

        我们翘首企盼古往今来中国人“嫦娥奔月”的梦想早一天实现。

创新务实:学科和教学基地建设全国领先

        2004年,哈工大机电学院在学科和教学基地建设中拿了双料奖牌。由邓宗全等任学科带头人的哈工大机械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中位居第二,跻身国家梯队;“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顺利通过评估;学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

        1993年,机电学院作为改革试点单位是哈工大最早成立的学院之一。那几年,他作为原机电学院院长、现哈工大校长王树国的助手,在合并理顺多个部门系、教研室改制建院的过程中,创新,务实,受到群众的拥护。十多年来,院里引进人才力度在加大,教学科研硕果累累,深化管理改革的步子一直没有停下来。

        199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哈工大“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筹建,1998年正式开始建设,邓宗全任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他认为,建设“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首先要有战略规划,从基地的长远发展和目标着眼,并通过一件一件的具体的工作去完善规划实现目标。他们对基地做了这样的规划:基地建设要以中国工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背景,以机械系列课程分工为前提,以学科为依托,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机械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

        7年里,教学基地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并发挥着显著的示范辐射作用:共承担教研项目20项,编写教材22部,获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一项),部优秀教材奖2项,发表教研论文62篇。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7项,总经费3979万元,获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级一项),发表学术论文509篇,专著4部,专利40项,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2004年5月,“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验收评估”专家组对哈工大教学基地进行了验收评估,专家组认为:哈工大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已经全面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和各项任务,达到了教育部对基地建设的各项标准和要求。

多重角色:管理理念与为东北振兴服务

        也许有人会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管理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人大立法,党派调研,这么多方方面面的大事,这么多千头万绪的工程,这么多艰巨任务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而且是出色地完成?

        邓宗全认为,当领导除了自己要有大的思路,更重要的,要及时采纳别人的意见,处在哈工大这样高智商的群体,及时采纳来自实际工作人员的智慧会更加有效。做行政工作,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协调好高级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关键要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比如说科研团队组成,如何强强组合,或者强弱结合,人才分流,要让每位学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他还说,在大学做管理工作,要有胸怀,要敢于引进人才,不能压制能人。在谈到管理的有效性时,邓宗全说,在评定职称、评荣誉和利益分配时,要看能力,看水平,看绩效,不搞“关系”,公众、公平是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关键表现。同时,要制定政策和规范,靠政策管,靠制度管,靠群众管,执行不打折扣,管理上有力度。还有一条很重要,当领导的,不能看重个人的名和利,每一天、每一刻都要体现大局的工作目标和思路。

        2004年春,当党和国家吹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号角时,邓宗全马上认识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哈工大、特别是哈工大机电学院责无旁贷。2004年春夏,他主动组织哈工大机电学院教授、专家、工程师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在省领导主持召开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论证会上,他做了专家技术咨询,受到政府和企业的欢迎。

        作为民主党派,作为人大代表,邓宗全有这样的认识:参政议政,参加社会调研首先是向社会学习的过程,社会活动中,各路精英往往能汇聚各路信息,我们可捕捉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十分有价值的信息。在社会活动中,要代表高校,代表知识分子,反映他们的心愿,做好沟通并向社会传播。高校有技术专长,应在国家科技发展中提供参考建议。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有利于提高执政党执政能力和水平。多年来,他在繁忙的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中,每年都要挤出时间深入企业调研,通过提案、议案等形式义务承担人民赋予他的责任和使命。

直面问题:新官上任不烧“三把火”

        经过8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合并后,今天的哈工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哈工大”。除哈尔滨校本部、高新技术园区和科技园外,还设有威海校区和深圳校区,现有教职工7000 千多人,在校生达50000余人,另有离退休职工3000 千余人 。哈工大许多人没有猜到,一直以科研见长的邓宗全分管的学校工作会是牵扯面广又十分复杂的财务、基建、后勤、保卫和安全。

        从邓宗全2004年12月24日走上哈工大副校长这一新岗位,到我第二次采访时只有112天。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位上任一百多天的“新官”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邓宗全说:“工作的内涵的有了很大的变化,有许多东西要学习。”上任后,他曾先后深入到他分管的部门了解情况,听取问题汇报,做调查研究。同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看了大量的文件和资料,分析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凭借长期搞科研抓大工程形成的科学素质,凭借十几年中层管理岗位的经验,面对哈工大的“半壁江山”——涉及面既广又复杂的分管工作,在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他很快理出了思路。邓宗全说:“我这个‘新官’,上任不烧三把火。一是抓长期积累的问题,迎着问题做,不回避;二是一件一件事专题做或一件事一件事并行做。在做事时,要有科学论证,一件一件论证原因、现状、结果;同时,注意各种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怎样用最少的钱做更多的事,是他上任后常考虑的问题。他说:“管理要有章可循,要建章立制。”新建起的哈工大“财务预算预审制”,让院长审议学校的财务,在审议的同时可以使院里、系里、部处更清楚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学科建设、办学权力下移等理念。他认为,从院长的角度关心学校的发展,花钱会更自觉、更合理,同时还会想办法增收节支,有利于运行中的管理监控透明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俗话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哈工大后勤可够得上是个大后勤。人员愈4000,年花销1.5个亿。住房、食堂、公寓、车队、医院等等,等等,全校教职工的衣食住行都与后勤有关联。面对哈工大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高要求高目标,怎么能让全校师生员工满意?

        邓宗全认为,后勤工作的宗旨就是服务,必须以为哈工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为工作中心。服务工作要有超前意识,要看到需求,看到发展,要走到服务对象的前头。管理要讲效率、讲效益,要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新路子。后勤工作的涉及财和物比较多,重视干部培养就要重视廉政建设,更应该注重建立一种良好的后勤廉政风气。

他上任后,在中层领导岗位建立起了“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成立了“采购监控办公室”。他认为,抓住源头,取信于民,减少教职工负担,这是难度最大之处,但必须抓,这关系到后续的价格问题。采访中,我看到学校某部门领导送来一个搬迁改建职工住房的文件草稿,他一个字一个字地核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过问,置换哪,税负啊,经济术语一个个脱口而出。一百多天的走马上任,他似乎已成为分管工作的“内行和专家”。他说:“随着学校的发展,青年教师、引进人才、博士生、留学生等住房用房矛盾突出,缺口很大,我们不能回避问题,怕困难,要迎着问题去做。”

        时间:2004年年底

        地点:北京,国防科工委

        内容:有关领导与邓宗全谈话

        “你分管的工作有很大的风险性。希望你能继续保持成绩,廉洁从政,不辜负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的期望,做个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