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空”圆国人飞天梦——神五KM6工程总工程师王仲仁教授接受专访

发布时间:2015-08-06浏览次数:1182来源:

“小太空”圆国人飞天梦

——神五KM6工程总工程师王仲仁教授接受专访

        王仲仁,因成功发明研制了无模胀形工业球罐的加工技术,给一百多年来世界上的球罐制造技术带来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正是因为有做“球”的经历和哈工大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国家航天办才最终同意由哈工大承接“KM 6”的整个工程,作为总工程师,他带领哈工大的专家团殚精竭虑、前仆后继。他是幸运的,他见证了“神五”飞天、返航。当“神五”顺利返航时,圆了他和几代航天人的夙愿,也见证了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作为载人航天计划的重大工程,这个被人们称作“人造小太空”的地面模拟太空环境实验和训练用的大型真空容器,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与“神舟”号有关的升空前的实验都要在这个真空容器里进行,杨利伟和其他两名飞行员在首飞之前,曾在这个“人造小太空”里集中训练了10天。

开心三件事:做球做KM-6主持塑性加工“奥林匹克”

        采访王老,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为他太忙。11月11日才从航天城回到哈工大的王老,一回来就为主持召开的一个模拟国际锻压会议而紧张忙碌着。经软磨硬泡,王老只答应同记者聊一个小时。

        王老,1.81米的大个,高大魁梧。虽然年近七旬,却精神矍铄,和记者握手时一双大手厚实而有力。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王老似乎更像一位篮球教练。

        王老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和所有人一样有着高兴、难过和庆幸的事。第一件高兴事就是载人航天空间环境模拟器KM 6制造项目的研制和安装工程的成功。另一件是发明研制了无模胀形工业球罐的加工技术,此项技术给一百多年来世界上的球罐制造技术带来了一次根本性的变革,荣获了第36届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尤里卡发明金奖和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奖,此项原始创新同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王老说,一般人认为大学是搞不了大型工程项目的,只能教书写文章。而王老认为哈工大有一批高、精、尖的国家级的专家群,无论从锻造、焊接还是机械加工都可以胜任KM 6工程,因此主动请缨,在承接KM 6工程前,手提幻灯机介绍哈工大的工程经验,最终获得航天部的批准,接下了该项工程,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事后很多人都说王老胆大,这么艰巨的工程作为学府也敢承担。王老说,“如果我每天都被困难和成败这些个人功利所困扰,别说搞研究、做工程,恐怕连觉都没个睡了。”

        提到第三件高兴的事情,王老说,他是作为中国人第一个主持国际塑性加工会议的,这是行业的最高级别会议,有全球200多位行业专家和学者参加,相当于体育界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在喜事相伴的同时,王老内心里装着一件每每想起都挺辛酸和难过的事情。王老说,载人航天工程凝聚了航天人整整10年的心血,是几代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当时作为一个拓荒者的队伍来做这个工程时,条件比较艰苦,风刮到脸上起刺,一片荒原连厕所都没有。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奠基人,载人航天办的原主任汪永肃没能亲眼看到“神五”的成功便离世了,他没能等到圆梦的这一天。提起这件事王仲仁教授很动感情。

拿下“KM 6工程”仅用几千万

        对于自己创造的价值,王老始终没有向记者提及过。记者了解到,哈工大在“KM 6工程”的制造上为国家节省了巨额的经费,而做为原始创新所研制的“无模胀形工业球罐”也具有极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王老的学生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苑世剑说,“KM-6工程”作为载人航天的最大工程,不论是从经费工程量、工程意义还是对国家的贡献上都堪称是最大的项目。整个工程中直径12米的大“法兰”按照常规一次成型的做法,不仅给工厂带来极大的难度,从工厂到基地的运输过程本身就非常困难。按常规做法不仅需要购买一个12米直径的大立车,还要从工厂到航天城铺路、架桥,而且要砍掉很多树木才能运到目的地。王老在制造中打破常规,想出分段制造,先在工厂粗加工,然后分段运到现场,到现场后再进行精密加工。这种方法不仅节约了大量时间,还为国家节省了添置运输设备、铺路架桥等所需支出的大量经费,这个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具有极其重要位置的“KM 6工程”仅用几千万就拿了下来,只是国外同类工程项目费用的十分之一。

        苑世剑告诉记者,王老在塑性加工领域中是屈指可数的世界大师级人物,也是该学科国内的奠基人之一。王老的球罐无模胀形技术,不仅可以作为装饰球美化环境,同时还可以利用该技术制造石油、化工、造纸、供水液化气罐的存储。

教书育人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26岁的博士生小何谈起王老,言语之中充满着对恩师的敬佩与尊敬。小何向记者提到了一件对他触动很大的事情。王老的一位已毕业工作的博士生要在国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由于他是学俄语的,学生从外地将论文发给王老,希望王老帮助改成英文手稿。常理说,王老可以不用亲自动手修改,可是王老师对待学生的工作非常支持,论文修改完后王老把稿件发到小何的邮箱中,让小何整理转发回去,细心的小何从邮件发送的时间上,发现王老修改学生的稿件已经到了深夜。

        小何说,王老虽德高望众,但为人没有一点架子,做人平和谦逊、做事严谨认真是他的特点。学生病了,王老总是从家里带些药过来,在生活上非常关心自己的学生,王老更像是一位父亲。

        对待学生胜似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王老有如严师。当年儿子在读大二的时候,为了让儿子吃点苦,认识社会,暑假期间,王老将儿子送到建筑工地筛沙子,第二年的暑假,王老又让儿子到建筑工地刨水泥地。当时夫人还不能理解,但这两次锤炼,培养了日后儿子出国深造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仍能乐观的意志。

        熟悉王老的人都知道他喜好品茶、听交响乐、打篮球和打太极拳。王老说,前五年他还是校老年队的篮球运动员。王老告诉记者,做学问的人也懂生活,他每周工作六天半,余下半天陪夫人逛街或是在家中烧点小菜表现一下。

王老幽默地说,“神五”顺利返航的当天早晨,他也当了一把“明星”。很多媒体的记者都堵在他办公室的门口等待采访,闪光灯不断闪烁,真有点像电视里看到的采访明星似的。

        明星的光彩只能照亮一时,而王仲仁对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的贡献却让人们铭记心底。

采访后记:

        王仲仁的学生和熟悉他的人都尊称他为“先生”,用“先生”称呼他的确更适合。最初的采访,先生只答应给记者“一个小时”,为了让记者完成稿件的采写,先生破例在第二天又“挤”出了“一个小时”。无论手头工作多繁忙,先生在接人待物时总是彬彬有礼。先生亲自给记者沏茶去寒气,为记者叫电梯,在第二次采访结束时,临别前以书相赠,先生说,这本书凝聚了哈工大教师和学子的精神,书里记录了许多令人敬重的人。

        采访结束了,先生的品行在记者眼前越来越清晰可见:与人为善、谦逊平和、淡泊名利,先生身上所拥有的品行足可以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和享用。

        先生说过,成绩绝对不是一个人的,此篇文章不仅是写先生,也是写和先生一同奋斗着的哈工大的专家学者和为载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他们是民族的骄傲,他们是功臣!

        王仲仁,1934年出生,江苏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195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是哈工大第一批研究生。现任国际塑性加工常务理事,哈工大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发明协会会长,曾任全国锻压学会理事长。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五号”宇宙飞船航天地面模拟太空环境实验器“KM—6工程”总工程师。在载人航天史上,是“神五”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王仲仁,可在国际塑性加工领域,王仲仁是该领域中屈指可数的世界大师级人物。

心系太空夜未眠--参与飞船设计制造的王仲仁教授

        2003年10月16日上午8时,我国著名锻压专家、载人飞船试验和宇航员训练地面空间环境模拟器“KM6工程”总工程师、哈工大教授王仲仁,在哈工大校园里激动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昨天晚上只睡了四小时,不停地在网上看“神五”升空直播,今天早上4时就起床早早来到教研室打开电视机等待看直播。当6时38分,搜索人员报告,杨利伟身体状况良好时,他才长长舒了一口气,激动地高喊:“我们终于成功了。”

        王仲仁说,杨利伟能顺利返回地面,说明我们承建的大型空间环境模拟器能让人生存下来。作为一个参与者和建设者,能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尽力感到自豪,他要把今天当成一个盛大的节日来庆祝。王仲仁告诉记者,从1993年参加载人航天工作,到现在见到辉煌的成果,10年航天梦今朝一日圆,这不仅是哈工大科研人员,也是全中国人民,全世界华人非常高兴和骄傲的事情。2003年10月16日,这个日子将永载史册。

        王仲仁说,“神舟”飞船承载着几代哈工大人的心愿,当初刚接到任务时,面对众多疑问,他们非常自信,因为他们有着参与三峡等一些重大工程的成功经验。王教授回忆起当年他和院里的其他同仁离开家到“神五”基地工作时,感慨良多。当时基地非常苦,风刮得脸都起刺,连上厕所都困难。为了不耽误整个工程,许多年轻人把妻子孩子扔在家几年不见面。为了保时间、保质保量,克服很多困难,为了节省资金,不浪费原材料,他们就用模型纸铺在钢板上一遍遍画,连外国专家都感到很吃惊,回过头来想,当初没把任何一个环节耽误在自己身上才使得今天“神五”能够按照预定计划成功升空返航。

        年近七旬的王老表示,今天他已经交上一个圆满答卷,他要活到老学到老,今后要让学生在学习阶段直接参与工程,为培养人才缩短时间。

当顾问让年轻人接力--我国著名锻压专家王仲仁教授

        “今天,盼望已久的中国载人飞船终于上天,飞天梦实现了!”我国著名锻压专家、载人飞船试验和宇航员训练地面空间环境模拟器“KM6工程”总工程师哈工大王仲仁教授,昨日非常激动地与记者交流着。

        年逾七旬的王仲仁教授是“神舟”系列飞船地面真空模拟器的总工程师。他说:“作为一名科技人员能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让我们科技人员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科技人员报效祖国的信念。”

        他告诉记者,从1993年参加载人航天工作,到现在见到辉煌的成果。这不仅是科研人员,也是全中国人民,全世界华人非常高兴和骄傲的事情。“2003年10月15日,这个日子将永载史册。中国的载人航天开辟一个新的纪元,我们中国人从此加入航天俱乐部。”

        年近七旬的王老表示,这个答卷已完满作结,今后将在我国航空上最大基础设施工程——FL-9低速增压风洞以及风云气象卫星“KM5-A”真空容器工程等方面当好顾问,让年轻人做出更漂亮的答卷。

        中国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即将发射,这让哈工大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教授格外兴奋和激动。他为自己在这项伟大事业中做出重要贡献而感到自豪。他就是著名锻压专家、“KM6工程”总工程师王仲仁教授。在哈工大历史上,不论是从经费工程量、工程意义上,还是对国家贡献上,“KM6工程”都是最大的项目。

北京西郊建起庞然大物

        “KM6工程”实施现场在北京西郊圆明园附近。这是在一栋高达40米的厂房内矗立起的一个20多米高、由三大容器组成的庞然大物。整个容器高达22.4米;最大的主容器为立式圆柱形,内径12米;最小的试验舱容器为卧式圆柱形,内径5米多。此外,容器内有挂块、隔板、导轨、筋板、消音管等,安装太阳模拟器的隔振平台和各种大大小小管孔及法兰组件几百套。这个总重量数百吨的庞然大物各种钢材消耗近千吨。

        “KM6工程”这样重大的工程项目,国内从未有人搞过。王仲仁教授说:“承接‘KM6工程’项目,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我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们的实力,抱着对国家负责、要为载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态度下定这个决心的。”而凭借王教授曾搞过相关压力容器的经验和他的合作伙伴核工业23公司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中的辉煌成绩,以及哈工大领导、各院系教师的大力协作,工程终于落入哈工大。

        工程技术中的难题,主要是直径12米的法兰盘怎么搞?一种方案是在工厂做好后运到现场。这就要在沿途砍掉几百株树,并且要把沿途桥梁加宽、加固。王仲仁教授提出的方案是在工厂进行粗加工,现场精加工。最后,12米的大法兰盘在工厂粗加工后被分割成几部分运到现场,再以哈工大高超的焊接工艺成功组合。

        最终,这个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具有极其重要位置的“KM6工程”仅用几千万就拿了下来,只是国外同类工程项目费用的十分之一。

        1997年4月,“KM6工程”主辅容器进行抽真空试验,一次初抽真空合格,抽高真空比设计要求超出一个数量级,达到国外同类设备最高水平。“KM6”真空容器如此空前庞大,竟然一次成功,令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

谈到“KM6工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王仲仁教授说:“搞工程和搞科研完全是两码事。科研是探索,允许失败;而工程只能是一次性成功。我为‘KM6工程’没有耽误我国载人航天进程而感到欣慰,也为自己在其中发挥了一点作用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