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百年丨统一战线成员的回眸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0-05-27浏览次数:2614来源:统战部






   一世纪规格功夫,新百年世界一流。为庆祝哈工大建校100周年华诞,展现学校建校100年来艰难而辉煌的办学历程,追忆往昔峥嵘岁月和先辈的高远情怀,展望和寄语学校未来发展,诉说与哈工大的故事和情怀,表达对学校发展的期待与祝愿,凝心聚力,献礼校庆,统战部面向全校统一战线成员开展了“回眸与展望——统一战线成员寄语哈工大建校百年”微感言征集活动,现将部分感言与您分享。


祝福篇

民盟哈工大主委、省政协常委   于渤


    

    我是1978年3月到哈工大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在管理学院任教至今。在校的42年里经历了哈工大60年、70年、80年和90年校庆,今年又将迎来母校的百年华诞。哈工大的一百年,是几代哈工大人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的一百年。我们走进哈工大正值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在校的42年是中国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42年,我们亲历了祖国发展的沧桑巨变,也亲历了哈工大在向世界一流大学挺进的昂扬步伐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百年既是历史的总结、回顾,更是新百年的开始。站在新的起点展望未来,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哈工大未来面临的环境会更加复杂,挑战会更加激烈。祝愿母校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与时代同行,新百年、新气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造新的辉煌。


九三学社哈工大委员、南岗区政协委员  宋立伟

    

    一百年,对于自然世界来说只是短短的一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是非常短暂的,但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却是相对漫长的,尤其对我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更是一段充满传奇的历史,既经历了外敌入侵时的艰苦创业,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八百壮士的拼搏奉献,在新的历史时代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形成独具特色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

    转眼之间我进入母校已经30多年,从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到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再到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正是老一代八百壮士精神的传承发展,和新一代哈工大人的开拓创新,才创造了母校的辉煌。近30年来母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学校食堂到学生公寓再到教学楼和图书馆无不见证着母校近30年来的飞速发展变化,这些变化也为母校师生提供了优良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我在母校的30年,母校见证了我的成长。从一个懵懵懂懂的青年成长为具有一定造诣的教育工作者,我在哈工大的一切经历都凝聚着30年来我对母校的眷恋,在母校百年校庆之际,由衷的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

    作为母校培养的30万学子中的一员,我将尽我所能为母校再创辉煌尽绵薄之力,愿母校在创建“双一流”的征程中不断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诉说篇

民进会员  林俊峰


    岁月如歌,哈工大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犹忆往昔,孩提时我的家就在哈工大对面,父亲是哈工大五十年代的毕业生,童年的记忆都是在主楼的廊柱前和后花园的树丛中,工大校园的春夏秋冬和各种活动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由幼年到少年到青年。那时母亲经常说,以后上学和工作就在这儿吧,离家多近啊。如她所愿,迄今我已在哈工大工作了26年,除了留学的那段时间从未离开过它。

    往事如烟,刚到哈工大那几年,图书馆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那时的图书馆还在校园的对面,现在是工大附中的教学楼,那时借书的流程是要先到一个房间查阅检索号,那是一个个的长抽屉里面装满了卡片,根据检索号填写借阅单,然后拿着借阅单到另外的房间交给工作人员,她会拿着借阅单到后面的书库中从一排排的书架中找书。那个时代资源有限,精神食粮也是如此,一些热门的书很难借到,经常是工作人员只看一眼借阅单就会告诉你书没有,而一旦她转身进入后面的书库,此刻心里就会涌出一丝紧张,企盼着她能拿着书出来,给你惊喜。可偏偏有时,她又会拿着书单回来告诉你书借出去了,这时心情又从希望到失望,经历次数多了,就领悟到前人说过的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学会了以平常心看待得失,一切随缘,借书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后来,在校园的步行街旁新建了图书馆大楼,计算机检索代替了手工查小卡片的过程,而且可以直接进入到书库里,自己在书架上查找所需的图书,也可坐下来阅读,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来,环境氛围越来越好,设施条件也越来越先进。再后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坐在办公室就能知道自己要找的书,现在有没有,还剩几本,位于书架哪个位置。如今,移动互联的应用,拿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检索。为了迎接百年校庆,图书馆又进行的升级改造已完成,一个现代化的充满科技含量的图书馆即将呈现在读者面前。

    时光篆刻记忆,岁月倾城而逝,从211到985 到C9再到双一流。悠悠学府,桃李芬芳,传承百年,规格严格,百年哈工大必将在新的时代再创辉煌。


九三学社哈工大委员、市政协委员  杨春玲



    韶光流转,盛世如约。在这丁香花盛开的时节,哈尔滨工业大学迎来了一百周年华诞。一百年砥砺耕耘的风雨兼程,一百年上下求索的厚重足迹。今天的累累硕果是一代又一代哈工大人努力奋斗的见证,也是一代又一代哈工大精神优秀传承者辛勤耕耘的见证。刘思久老师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在刘老师身上,有一种家国情怀,一种为国家教育与科研事业发展奉献一切的热血传承。父亲刘恢先教授是中国地震工程学的奠基人、中科院学部委员。母亲洪晶教授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首位女副校长及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光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也是哈工大光学学科的创始人。如今刘老师也在他所热爱的哈工大,用满腔热忱培养祖国的芬芳桃李。

    古稀之年,刘老师依旧活跃在教育科研一线。在现代电子技术研究所的实验室里,每天都可以看到刘老师忙碌的身影。刘老师总是耐心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常工作到深夜。刘老师为人亲和风趣幽默,喜欢和学生们相处,乐于与学生分享探讨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待学术问题,刘老师有独到的见解,热爱钻研热爱思考。对新知识充满渴望,作为专家,从不固守已有的成就,而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科研中凡是遇到新的知识点,都以极大的热情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把它学会弄懂,并应用于实践当中,这种精神获得了老师和学生们的由衷敬佩。在每周几次的学术会议上,刘老师总能对目前的研究给出改进建议,而且不管会议时间多长从不离席,时时聆听分析指导,总想把更多的经验与心得分享给晚辈。

    在刘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师者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一位仁者对晚辈的宽厚无私,以及一位学者对学术的赤诚追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年过古稀的刘思久老师在哈工大这片土地上,孜孜不倦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哈工大学子。他有这样一份坚守,满头银发依旧风雨无阻地坚守在科研和教学的路上,思绪敏锐精神矍铄;他有这样一份执着,对待学术严谨认真字斟句酌,用自身对学术赤诚的追求激励学子在探索中不断前行。他有这样一份热爱,忠于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传承家族对祖国教育科研事业一生奉献的爱国情怀。


九三学社哈工大委员、南岗区政协委员  迟永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间进入了2020年,我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庆典。在这令人兴奋的欢乐时刻,看着母校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学校的一名中年教师,许多往事让我难以忘怀。

    我是1991年秋从本科阶段开始来的哈工大的。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期间经历了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培养,并在博士毕业前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哈工大教师。

    回想当初,初识工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高三阶段参加的哈工大招生宣讲会。宣讲会是在老主楼礼堂举行的,记得刚从主楼正门进入时,顿时被那高举架建筑风格具有的空间感所震撼。宣讲会结束后,充满好奇心的我还是鼓足勇气,到旁边走廊的教室门口看了看正在上自习的大学生,我又被哈工大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打动。虽然只是一瞬,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所特有的庄严和肃穆,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大学阶段正好赶上哈市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内部改建阶段。电机楼前的石头路不见了,老体育馆的拱形建筑拆迁了,第一次吃奖学金的校内平房小饭店不见了,第一宿舍旁边的铁皮房子和工厂不见了,具有标准长度的两个室外游泳池不见了,物理实验楼、化学实验楼和老图书馆等保护建筑也都“改朝换代”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立交桥纵穿校园、具有独特风格的大型室内体育馆、以及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图书馆。庄严肃穆的“新楼”令人敬仰,美丽的步行街也让人流连忘返、频频驻足……。

    作为新一代哈工大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不仅目睹了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更深受母校“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影响。我博士入学有幸成为张乃通院士的学生,之后提前留校任教,通过与通先生逐渐深入接触,我深刻地感受到老一辈哈工大“八百壮士”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为国献身的精神。这些优秀的品质,深刻影响着我,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我深信,哈工大精神将在一代一代哈工大人中接续传承。

    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衷心祝愿母校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奋勇前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发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


感恩篇


九三学社哈工大副主委、市政协委员周忠祥


    哈工大即将迎来建校百年华诞,百年学校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族侵略、建设新中国的缩影。作为一名在哈工大学习、工作、生活28年的教师,此刻感慨万千,回忆起洪晶先生教书育人的往事,历历在目。我是1992年8月来到哈工大攻读光学专业硕士学位,与洪晶先生有了接触和了解。先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治学严谨的作风令我终生难忘。当时先生已经75岁高龄,经常会来到位于新教学楼的实验室,与教师和学生讨论课题的进展,先生思维敏捷,能够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和爱戴。1994年秋季当我准备报考博士研究生时,洪晶先生亲自出专业课考题和专业英语考题,且试题结合当年国际光学专业期刊(Laser Focus World)最新研究成果,感慨先生在77岁高龄时还在阅读英文原版文献,值得我们学习。

    1999年物理系由西大直街老物理楼搬迁到新建的理学楼时,发现了许多洪晶先生带领青年教师做实验、开会讨论的老照片,她那认真做事的精神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这些照片也一直保存在我的办公室里,时刻提醒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搬家时也发现了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作为哈工大副校长时的办公桌,虽然已经斑驳陆离,但我把它搬回理学楼的实验室,并重新粉刷,每当有新的研究生进入实验室,都会向他们介绍先生教书育人的优秀品德和点点滴滴。

    年初校园网上刊出纪念第一批哈工大“八百壮士”杰出代表人物里,对洪晶先生一生的光辉事迹做了全面介绍,使我又重新学习了一遍先生教书育人、科学报国的事迹,先生献身新中国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优秀学者,又一次感动于先生心系祖国、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与情怀。

    值此哈工大百年校庆之际,再次翻看《怀念您洪晶先生》的画册,又回想起先生的音容笑貌,每当走过理学楼大厅,看到先生的塑像,仿佛先生并没有离开我们,时刻注视着我们,激励我们努力传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在新的一百年里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母校哈工大的发展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民建哈工大支部委员、市政协常委 王秀蘅


    王宝贞老师是哈工大环境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德高望重。今年已近90高龄,依然笔耕不辍,去年刚刚又和学生们共同完成了一本巨著。在与老先生邮件来往的过程中,仍能感到王老师思维敏捷,心向科学。哈工大的老教授们有这样一种福气,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老有所养。良好的生活和医疗条件保障健康,王老师除了膝关节略有问题,其余都还好。在京有儿女照料,在哈有学生们和校医院医生的问候与拜访。

    老有所为。王老师退休后仍心系工作,为国家治河,关注学术发展方向。想起2009年的一次去他家里拜访,记忆犹新。当年的王老师老两口都78岁了,依然耳不聋眼不花,侃侃而谈。拜访中说起任何事都不如谈起工作时目光炯炯。听说我要去荷兰访学,马上说起要去参观氧化沟污水厂,要去德国鲁尔河协会学习。说到国内,便反复提起水环境治理要从点源污染控制向流域治理发展,要全面的系统性做好环保工作。在这短暂的拜访中,徐师母仍不忘帮我们联系在荷兰德国故友的儿女,以防我们在国外有燃眉之急。在忧伤和困难的时候,有一双羽翼罩着,是怎样的一种幸福?而对于拥有丰满羽翼的人,有为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老有所乐。热爱生活,是王老师又一幸福源泉。老先生的家布置的温馨典雅,在85岁时还出版了一本墨宝,其书其画颇有意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人是社会的财富,是家庭的基石。老教师是学生的羽翼,是国家教育的脊梁。祝老先生康健如昨!


无党派人士、哈工大侨联副主席  臧天仪


值此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百年华诞之际,无限追思恩师郭福顺教授。郭福顺教授是我国计算机事业先驱者,为国家科研教育事业奋斗一生。

郭老师一生致力于祖国国防计算机科研事业,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等重要国防科研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荣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

先师一直倡导自主知识产权国防科技与国产操作系统的研究,从军用实时分布式操作系统,到星载可裁剪微核操作系统,倾注了其大量精力与心血,提出了许多先进理念与技术!在80多岁高龄,先师仍然锲而不舍钻研攻坚计算机领域世界难题。

先师科学研究与教学育人,始终贯穿着辩证思想,经常教诲我们多变与不变、有为与无为的道理,用其一生心血,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博士、硕士研究生,遍布祖国和世界各地,为人类社会发展努力工作。

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到哈工大计算机学科建设与发展,先师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一生始终坦荡正直、艰苦朴素,高风亮节、一贯低调,严谨律己、为人师表。

先师曾挥洒青春、奉献毕生的哈工大即将跨越百年,先师毕生不懈追求、攻坚克难、实事求是、上下求索的精神,谱写了平凡而伟大计算之歌,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前,为母校新百年世界一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辉煌!

待到校园丁香烂漫时,天下桃李传捷报,先师丛中笑!


礼赞篇


九三学社哈工大主委、全国政协委员  贾德昌


哈工大礼赞

——恭贺母校百年华诞

时光荏苒百年长,学府巍巍历沧桑。

珍珠名城拓荒壮,威海鹏城亦铿锵。

八百壮士克时难,后生相传薪火旺。

工程人才享美誉,理工航天震八方。

陶铸载人航天梦,护送嫦娥返故乡。

大国重器显身手,规格严格功无双。

爱党报国育才俊,卅万桃李吐芬芳。

新展纪元扬帆起,民族复兴续华章。


九三学社社员  赵凤娟

一百年的旅程,从风雨走向艳阳;一百年的岁月,从青涩走向成熟;一百年的变迁,每一页都历历可数;一百年的奋斗,每一位哈工大人都与你携手同行。

 今年是百年华诞之时,也是又一个新百年的开始。我们流连校园的小路,勾起无限的回忆,是青春和梦想的开启;我们捡拾昔日的点滴,盛满欢聚的酒杯,让喜悦和着希望同醉;我们感怀今朝的收获,畅谈明日的梦想,把严格和功夫来铭记;我们走到世界的各地,无论海内还是海外,心里总有家一般的你;我们又一次相约在这里,追忆年华青春无悔,共祝百年华诞的你。

 恰丁香绽放,满园馨香,我们满怀深情地走向你,走近魂牵梦绕的你。


捧起一抹馨香

装进你的行囊

伴着你一路芬芳

送你一缕微风

托起你的翅膀

载着你飞向远方

共祝百年华诞

相约你的同窗

唱着你青春乐章